【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甂瓯登于明堂兮,周鼎潜潜乎深渊
两汉·东方朔《七谏》
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鼎》:元吉,亨。
西周·姬昌《鼎卦》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西周·姬昌《鼎卦》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西周·姬昌《鼎卦》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西周·姬昌《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西周·姬昌《鼎卦》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西周·姬昌《鼎卦》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西周·姬昌《鼎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唐代·王维《终南山》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唐代·王维《过香积寺》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唐代·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唐代·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唐代·崔颢《行经华阴》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唐代·李商隐《韩碑》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唐代·韩愈《石鼓歌》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唐代·韩愈《石鼓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唐代·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唐代·王维《桃源行》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唐代·李白《蜀道难》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唐代·杜甫《丽人行》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宋代·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千里云峰千里恨
宋代·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愁到眉峰碧聚
宋代·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宋代·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宋代·陈允平《唐多令·秋暮有感》
南高峰
宋代·袁正真《长相思·南高峰》
北高峰
宋代·袁正真《长相思·南高峰》
南北高峰云淡浓
宋代·袁正真《长相思·南高峰》
千峰百嶂宜州路
宋代·黄大临《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
【典故出处】《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典故出处】《醉翁亭记》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
【典故出处】《别赋》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吊屈原赋》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典故出处】《三都赋》
名载於山经,形镂於夏鼎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
魏晋·左思《三都赋》
翘关扛鼎
魏晋·左思《三都赋》
楩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
魏晋·左思《三都赋》
喧哗鼎沸,则哤聒宇宙;嚣尘张天,则埃壒曜灵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随园记》
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
清代·袁枚《随园记》
【典故出处】《七发》
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谿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游灵岩记》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
明代·高启《游灵岩记》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
明代·高启《游灵岩记》
【典故出处】《过云木冰记》
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典故出处】《鹦鹉赋》
忖陋体之腥臊,亦何劳于鼎俎
两汉·祢衡《鹦鹉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六节》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