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先秦·屈原《天问》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先秦·屈原《离骚》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先秦·屈原《九章》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先秦·屈原《九章》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先秦·屈原《大招》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唐代·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唐代·杜甫《客至》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唐代·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宋代·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宋代·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凉生枕簟泪痕滋
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恼人风味阿谁知
宋代·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宋代·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
宋代·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典故出处】《别赋》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书幽芳亭记》
《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典故出处】《归田赋》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两汉·张衡《归田赋》
【典故出处】《三都赋》
墨井盐池,玄滋素液
魏晋·左思《三都赋》
芳追气邪,味蠲疠痟
魏晋·左思《三都赋》
蕡实时味,王公羞焉
魏晋·左思《三都赋》
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滋味杂陈,肴糅错该
两汉·枚乘《七发》
驰骋角逐,慕味争先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两汉·王褒《洞箫赋》
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送穷文》
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幽通赋》
虞韶美而仪凤兮,孔忘味于千载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游虞山记》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曾子《第八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子思《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