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铭
简单释义:
铭
(形声。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义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
铭,明旌也。--《礼记·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
名,题勒也。--《字林》
其铭有之。--《国语·晋语》。注刻器曰铭。”
铭功会稽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又如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
牢记不忘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
铭míng
⒈刻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语等的文字鼎~。墓志~。座右~。
⒉在器物上刻字~刻。也〈喻〉深刻记住~记在心。
⒊文体的一种陋室~。
详细解释:铭 ming 部首 钅 部首笔画 05 总笔画 11铭
inscription;
铭
(1)
銘
míng
(2)
(形声。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3)
同本义 [engrave]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
铭,明旌也。--《礼记·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
名,题勒也。--《字林》
其铭有之。--《国语·晋语》。注刻器曰铭。”
铭功会稽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4)
又如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
(5)
牢记不忘 [imprint]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三国志·周鲂传》
(6)
又如铭佩;铭意(刻记于胸中的心志);铭戢(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铭篆(比喻感激很深,没齿难忘);铭戴(感戴人的恩惠,铭刻于心,永远不忘)
铭
(1)
銘
míng
(2)
为着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古多刻于钟鼎,秦汉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 [inscription]
钟鼎之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
又如墓志铭;商汤《盘铭》;正考父《鼎铭》
(4)
刻写或题写的格言 [inscribed or written maxim]。如座右铭;砚铭
(5)
铭旌,即明旌 [a funeral streamer bearing the titles of the deceased]。旧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如铭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铭旌)
铭记
míngjì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enshrine in the heart;learn by heart] 牢记在心中
时刻铭记
铭刻
míngkè
[inscription] 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古代铭刻
铭刻
míngkè
[engrave on one"s mind] 铭记
铭刻在心
她的音容笑貌都铭刻在他的记忆中
铭牌
míngpái
[name plate] 装在机器、仪表、机动车等上面的牌子,标有名称、型号、规格及出厂日期、制造者等字样
铭文
míngwén
(1)
[inscription]
(2)
指碑文
(3)
硬币、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大多铸成或刻成)
铭心
míngxīn
[bear in mind;engraved in one"s heart;imprint on one"s mind] 铭刻在心上,指感念不忘
铭心
míngxīn
[inscription] 铭文
铭心刻骨
míngxīn-kègǔ
[imprint;be engraved on one"s mind forever] 比喻感念极深,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也说铭心镂骨”、刻骨铭心”
铭
(銘)
míng ㄇㄧㄥˊ
(1)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2)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记。~心。~骨。~诸肺腑(喻永记)。
(3)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郑码prj,u94ed,gbkc3fa
笔画数11,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354251
展开阅读
【汉字释义】之
简单释义: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详细解释:之 zhi 部首 丿 部首笔画 01 总笔画 03之
go; leave; of; somebody; something; this;
之
zhī
(1)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之
zhī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
zhī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
zhī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
zhīhòu
(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
之
zhī ㄓ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郑码wa,u4e4b,gbkd6ae
笔画数3,部首丿丶,笔顺编号454
展开阅读
之的动态笔画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