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挠
简单释义: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搅,搅动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挠(撓)náo
⒈搅,搅动,扰乱~乱。阻~。
⒉弯曲,屈服贞而不~。百折不~。
⒊抓,搔~痒。
挠rào 1.缠绕。 2.船桨。
挠xiāo 1.见"挠挑"。
详细解释:挠 nao 部首 扌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9挠
flinch;scratch;yield;
挠
(1)
撓
náo
(2)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3)
同本义[disturb]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苏轼《教战守》
(4)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5)
搅,搅动 [stir]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使水浊者,鱼挠之。--《淮南子·说林》
(6)
又如挠酒(搅和酒浆);挠混(搅浑);挠荡(搅扰激荡);挠扰(搅拌);挠搅(搅拌)
(7)
阻挠 [hinder]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如挠抑(阻挠抑止);挠抗(阻挠抗拒);挠阻(阻挠);挠沮(阻挠);挠格(阻挠,抗拒)
(9)
恼乱,烦扰[be vexed]。如挠扰(烦扰;骚扰)
(10)
搔;抓 [scratch]。如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11)
屈服 [flinch;yield]
抑挠志以从君。--《国语·晋语》。注屈也。”
秦王色挠。--《战国策·魏策》
坚毅不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12)
又如挠志(挠屈志节);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挠折(屈服);挠弱(懦弱无能);挠沮(屈从退缩);挠屈(屈服);挠挫(屈服);挠节(屈节;屈从他人);挠辞(屈服的言词);挠法(枉法);挠情(曲徇私情)
(13)
弯曲 [bend]
栋挠。--《周易》
其弓菑,则挠之。--《考工记·轮人》注
(14)
如挠折(弯曲折裂)
挠
(1)
撓
náo
(2)
弱 [weak]
弓不试则劲挠诬。--王符《潜夫论》
(3)
又如挠弱(怯弱胆小);挠坏(败坏)
挠败
náobài
(1)
[be defeated;be routed] 溃败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左传·成公二年》
(2)
∫沧髂颖笨
故将以民为体,而民以将为心,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淮南子·兵略》
挠钩
náogōu
[long-handled hook] 一种工具,长柄,顶端装一大铁钩
挠裂
náoliè
[flex-crack] 通过反复弯曲使(如橡胶)表面展现裂纹
挠曲
náoqū
[bend] 弯曲
挠头
náotóu
[scratch one"s head] 以手搔头
挠头
náotóu
[knotty] 喻事情不好办,让人费难
挠
(撓)
náo ㄋㄠˊ
(1)
搅,搅动使水浊者,鱼~之”。
(2)
扰乱,阻止~乱。阻~。
(3)
弯曲(喻屈服)~曲(qū)。~折。~志(屈节从人)。百折不~。
(4)
搔,轻轻抓~痒。
郑码dhgr,u6320,gbkc4d3
笔画数9,部首扌,笔顺编号121153135
展开阅读
挠的动态笔画笔顺:
【汉字释义】桓
简单释义:
桓
(形声。从木,亘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桓,亭邮表也。--《说文》
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又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即华表)
木名。即无患木
水名。即今白龙江
山名
桓huán
⒈〈古〉立在驿站、官署等旁侧用于标志的木柱~表(也称"华表")。
⒉
详细解释:桓 huan 部首 木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10桓
huán
(1)
(形声。从木,亘(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2)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pillar]
桓,亭邮表也。--《说文》
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3)
又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即华表)
(4)
木名。即无患木 [chinese soapberry]。叶似柳,皮黄白色
(5)
水名。即今白龙江 [huanshui river]。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
(6)
山名 [huanshan mountai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如桓山之泣(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桓山鸟(喻离别的痛苦)
桓
huán
(1)
大 [big]
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传大也。”
(2)
又如桓蒲(祭祀用的大蒲席);桓拨(谓大治)
桓桓
huánhuán
[mighty;powerful] 威武的样子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尚桓桓。--《书·牧誓》
桓
huán ㄏㄨㄢˊ
(1)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表。
(2)
大~治(大治)。
(3)
姓。
〔~~〕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郑码fbk,u6853,gbkbbb8
笔画数10,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125111
展开阅读
桓的动态笔画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