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春秋·佚名《螽斯》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春秋·佚名《殷其雷》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春秋·佚名《终风》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春秋·佚名《有狐》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春秋·佚名《敝笱》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春秋·佚名《小戎》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春秋·佚名《何人斯》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
春秋·佚名《韩奕》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春秋·佚名《有駜》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先秦·None《渔父》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先秦·None《渔父》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先秦·宋玉《九辩》
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先秦·宋玉《九辩》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先秦·屈原《离骚》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先秦·屈原《离骚》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
先秦·屈原《招魂》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
先秦·屈原《招魂》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
先秦·屈原《大招》
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
先秦·庄忌《哀时命》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两汉·东方朔《七谏》
蓄英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两汉·王褒《九怀》
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
两汉·王褒《九怀》
居嵺廓兮尠畴,远梁昌兮几迷
两汉·王逸《九思》
鸿鸬兮振翅,归雁兮于征
两汉·王逸《九思》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稚,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乡党第十》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上六:振恒,凶。
西周·姬昌《恒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唐代·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唐代·张乔《书边事》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代·李商隐《筹笔驿》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唐代·杜甫《登楼》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唐代·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唐代·卢纶《晚次鄂州》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唐代·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唐代·杜甫《古柏行》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唐代·李颀《送陈章甫》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唐代·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宋代·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宋代·苏轼《贺新郎·夏景》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宋代·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宋代·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阅尽银河风浪
宋代·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知心惟有雕梁燕
宋代·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宋代·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宋代·None《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有约不来梁上燕
宋代·陈允平《清平乐·凤城春浅》
【典故出处】《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洛神赋》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魏晋·曹植《洛神赋》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阿房宫赋》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典故出处】《滕王阁序》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典故出处】《别赋》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神女赋》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先秦·宋玉《神女赋》
【典故出处】《风赋》
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沧浪亭记》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典故出处】《书幽芳亭记》
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典故出处】《鵩鸟赋》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两汉·贾谊《鵩鸟赋》
【典故出处】《三都赋》
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
魏晋·左思《三都赋》
是以兆朕振古,萌柢畴昔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丹梁虹申以并亘,朱桷森布而支离
魏晋·左思《三都赋》
旅楹闲列,晖鉴抰振
魏晋·左思《三都赋》
弱葼系实,轻叶振芳
魏晋·左思《三都赋》
奔龟跃鱼,有祭吕梁
魏晋·左思《三都赋》
石杠飞梁,出控漳渠
魏晋·左思《三都赋》
比沧浪而可濯,方步朓而有逾
魏晋·左思《三都赋》
显文武之壮观,迈梁驺之所著
魏晋·左思《三都赋》
威振八蕃
魏晋·左思《三都赋》
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
魏晋·左思《三都赋》
“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
魏晋·左思《三都赋》
悠悠旆旌者,相与聊浪乎昧莫之坰
魏晋·左思《三都赋》
“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缗
魏晋·左思《三都赋》
麾城若振槁,搴旗若顾指
魏晋·左思《三都赋》
若吾子之所传,孟浪之遗言,略举其梗概,而未得其要妙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流汉汤汤,惊浪雷奔
魏晋·左思《三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其中则有鸿俦鹄侣,振鹭鹈鹕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芜城赋》
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
【典故出处】《小园赋》
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典故出处】《七发》
山梁之餐,豢豹之胎
两汉·枚乘《七发》
阳鱼腾跃,奋翼振鳞
两汉·枚乘《七发》
诚奋厥武,如振如怒
两汉·枚乘《七发》
发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钟期、牙、旷怅然而愕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剑阁铭》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
魏晋·张载《剑阁铭》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魏晋·张载《剑阁铭》
【典故出处】《述行赋》
是时梁翼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
两汉·蔡邕《述行赋》
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封燕然山铭》
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两汉·班固《封燕然山铭》
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两汉·班固《封燕然山铭》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孟子见梁惠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见梁襄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八节》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八节》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