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春秋·佚名《大叔于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春秋·佚名《七月》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先秦·屈原《招魂》
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先秦·屈原《大招》
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两汉·东方朔《七谏》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
两汉·东方朔《七谏》
越炎火兮万里,过万首兮嶷嶷
两汉·王褒《九怀》
大火兮西睨,摄提兮运低
两汉·王逸《九思》
神光兮颎颎,鬼火兮荧荧
两汉·王逸《九思》
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子曰:“为命,脾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代·杜甫《春望》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唐代·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唐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唐代·李商隐《隋宫》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唐代·祖咏《望蓟门》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唐代·元结《贼退示官吏》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唐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唐代·韩愈《石鼓歌》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唐代·韩愈《石鼓歌》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唐代·韩愈《山石》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唐代·王维《洛阳女儿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唐代·高适《燕歌行》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梨花榆火催寒食
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
酥润凌波地
宋代·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宋代·金德淑《望江南·春睡起》
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宋代·孔夷《南浦·旅怀》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洛神赋》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神女赋》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
先秦·宋玉《神女赋》
【典故出处】《三都赋》
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
魏晋·左思《三都赋》
师门使火以验术,故将去而林燔
魏晋·左思《三都赋》
檀栾蝉蜎,玉润碧鲜
魏晋·左思《三都赋》
碕岸为之不枯,林木为之润黩
魏晋·左思《三都赋》
钲鼓叠山,火烈熛林
魏晋·左思《三都赋》
刚镞润,霜刃染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其奏乐也,则木石润色;其吐哀也,则凄风暴兴
魏晋·左思《三都赋》
若乃大火流,凉风厉
魏晋·左思《三都赋》
紫梨津润,樼栗罅发
魏晋·左思《三都赋》
黄润比筒,籯金所过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客见太子有悦色,遂推而进之曰:“冥火薄天,兵车雷运,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两汉·王褒《洞箫赋》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
两汉·王褒《洞箫赋》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蚊对》
”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明代·方孝孺《蚊对》
【典故出处】《过云木冰记》
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葕阳之所不入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典故出处】《鹦鹉赋》
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
两汉·祢衡《鹦鹉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避水火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八节》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八节》
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八节》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春秋·曾子《第七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春秋·子思《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