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春秋·佚名《蓼萧》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春秋·佚名《裳裳者华》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春秋·佚名《振鹭》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先秦·宋玉《九辩》
无伯乐之相善兮,今谁使乎誉之
先秦·宋玉《九辩》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先秦·屈原《大招》
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两汉·东方朔《七谏》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西周·姬昌《坤卦》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西周·姬昌《蛊卦》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西周·姬昌《大过卦》
初六:往蹇,来誉。
西周·姬昌《蹇卦》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西周·姬昌《丰卦》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西周·姬昌《旅卦》
【典故出处】《风赋》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冷泉亭记》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唐代·白居易《冷泉亭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是故料其建国,析其法度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元勋配管敬之绩,歌锺析邦君之肆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是故游谈者以为誉,造作者以为程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