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汉
简单释义:
菡萏 (形声。从苃,函声。菡萏。本义荷花) 同本义
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菡萏
漢(漢)hàn
⒈朝代名
①漢朝(西漢、东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邦。
②五代之一,又称"后漢",公元947-95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知远。
⒉男子,男人李老~。英雄好~。
⒊银河,也叫银~或天~气冲霄~。
⒋"漢语"的简称英~字典。
⒌漢水,上流在陕西省,流到漢口入长江。
⒍
⒎
详细解释:汉 han 部首 氵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5汉
chinese;man;
汉
(1)
漢
hàn
(2)
(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3)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4)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5)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the milky way;the galaxy]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6)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7)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the han dynasty]
匈奴留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8)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9)
民族名『族的简称 [the han nationality]。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10)
汉族人 [the han people;the hans]。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1)
男子的俗称 [man]。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2)
国名 [han state]
(13)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4)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5)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6)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汉白玉
hànbáiyù
[white marble] 一种白色大理石,可以做建筑和雕刻的材料
汉赋
hànfù
[fu--poetry in han dynasty] 赋是汉代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从《楚辞》发展而来,并吸收了荀况《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
汉家
hànjiā
[han dynasty (206b.c╠200a.c)]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唐·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汉奸
hànjiān
[traitor (to china)] 原指汉族的投敌者,后泛指卖国求荣、效忠外敌的叛逆者
汉剧
hànjù
[hanju opera] 主要流传于湖北的一种地方戏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对京剧形成影响巨大。也称汉调”
汉口
hànkǒu
[hankou] 地名〓北省武汉市,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岸的京广铁路线上,古称夏口。原属江夏县,地处水路交通枢纽,1949年与武昌、汉阳合并为武汉市
汉民
hànmín
[the han people][口]∶指汉族人
汉人
hànrén
(1)
[the han people;the hans]
(2)
汉族人
(3)
西汉、东汉时代的人
汉室
hànshì
[han dynasty (206b.c╠220)] 即汉朝
汉室之隆。--诸葛亮《出师表》
夏兴汉室。
汉室倾颓。--《三国志·诸葛亮传》
汉室可兴。
汉书
hànshū
[han shu(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书名,东汉班固撰。父班彪继《史传》而作《后传》,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续不详,又缀集史料,撰成本书。上起前206年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刘主更始二年,包括王莽的新朝在内,共二百三十年,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由其妹班昭续成,成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水
hàn shuǐ
[the han river] 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汉学
hànxué
(1)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2)
[sinology]∶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汉语
hànyǔ
[chinese] 汉族的语言。构成汉藏语族的一个分支,其口语形式差别很大,但有共同的以形象符号直接体现词意而与发音不相联系的书面体系。主要方言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
汉语拼音方案
hànyǔ pīnyīn fāng àn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这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汉藏语系
hàn-zàng yǔxì
[sino-tibetan family] 包括藏语和汉语有时还包括泰语的一个语系
汉中
hànzhōng
(1)
[hanzhong]
(2)
古郡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及湖北部分地区
(3)
陕西省县级市及专区政府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水北岸阳安铁路线上。人口40万。为陕南最大城市和物产品集散地
汉主
hànzhǔ
[the emperor in the han dynasty] 汉朝君主
汉主不以为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汉字
hànzì
[chinese characters] 记录汉语的文字。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朝鲜、越南、日本曾使用汉字千余年
汉子
hànzi
(1)
[man;fellow]∶男人
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西游记》
(2)
[husband]∶丈夫
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晨,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金瓶梅》
汉族
hànzú
[the han nationality]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汉
(漢)
hàn ㄏㄢ╝
(1)
天河银~。云~。气冲霄~。
(2)
成年男人~子。老~。
(3)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族。~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4)
中国朝代名~代。~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郑码vxs,u6c49,gbkbaba
笔画数5,部首氵,笔顺编号44154
展开阅读
汉的动态笔画笔顺:
【汉字释义】然
简单释义: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然,烧也。--《说文》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
可以照见怪物◇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明白
夫燧之取火于日,
然rán
⒈是,对以为~。
⒉如此,这样当~。不尽~。
⒊(表示转折)但是,不过,可是~而。~后。
⒋(表示进一层)那么,这样就~则。
⒌在词尾。〈表〉状态忽~。显~。欣~。偶~。
⒍〈古〉通"燃"。燃烧。
详细解释:然 ran 部首 灬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12然
but; correct; however; like that; right; so;
然
rán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然
rán
(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史记》
(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然
rán
是,对 [yes] 假借为噛。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然
rán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然
rɑn
(1)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宋·欧阳修《卖油翁》
(2)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
然
rán
姓
然而
rán ér
[yet;however;but]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袁枚《祭妹文》
然后
ránhòu
[then;after that ] 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然诺
ránnuò
[promise]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后汉书·申屠刚传》
重然诺
然则
ránzé
[then]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
rán ㄖㄢˊ
(1)
对,是~否。不~。不以为~。
(2)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
这样,如此当~。~后。~则。
(4)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飘飘~。
(6)
古同燃”。
郑码rssu,u7136,gbkc8bb
笔画数12,部首灬,笔顺编号354413444444
展开阅读
然的动态笔画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