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背绳墨而改错
先秦·宋玉《九辩》
窃不自聊而原忠兮,或黕点而汙之
先秦·宋玉《九辩》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先秦·屈原《离骚》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先秦·屈原《离骚》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先秦·屈原《九章》
志怦怦而内直兮,履绳墨而不颇
先秦·庄忌《哀时命》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
两汉·东方朔《七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两汉·东方朔《七谏》
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
两汉·东方朔《七谏》
摄衣兮缓带,操我兮墨阳
两汉·王逸《九思》
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壹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唐代·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唐代·杜甫《兵车行》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几点催花雨
宋代·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就砚旋研墨
宋代·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宋代·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宋代·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代·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宋代·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宋代·李元膺《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宇》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宋代·戴复古《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宋代·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宋代·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宋代·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宋代·孔夷《南浦·旅怀》
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宋代·None《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别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墨池记》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宋代·曾巩《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宋代·曾巩《墨池记》
【典故出处】《归田赋》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两汉·张衡《归田赋》
【典故出处】《虎丘记》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明代·袁宏道《虎丘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气离坐,倏墨而谢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
两汉·枚乘《七发》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濯、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鹦鹉赋》
”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两汉·祢衡《鹦鹉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歠粥,面深墨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
吾闻夷子墨者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一节》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