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先秦·屈原《卜居》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先秦·屈原《九章》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两汉·贾谊《惜誓》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先秦·屈原《远游》
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
先秦·屈原《远游》
欲度世以忘归兮,意姿睢以抯挢
先秦·屈原《远游》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先秦·None《渔父》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先秦·None《渔父》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先秦·None《渔父》
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縆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先秦·屈原《九歌》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先秦·宋玉《九辩》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先秦·宋玉《九辩》
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先秦·宋玉《九辩》
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先秦·宋玉《九辩》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先秦·宋玉《九辩》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先秦·宋玉《九辩》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先秦·屈原《离骚》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先秦·屈原《离骚》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先秦·屈原《离骚》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先秦·屈原《离骚》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先秦·屈原《离骚》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先秦·屈原《九章》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先秦·屈原《九章》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先秦·屈原《九章》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先秦·屈原《九章》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先秦·屈原《九章》
尚贤士只
先秦·屈原《大招》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两汉·贾谊《惜誓》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两汉·贾谊《惜誓》
身既不容于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
先秦·庄忌《哀时命》
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
先秦·庄忌《哀时命》
俗嫉妒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
先秦·庄忌《哀时命》
举世以为恆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先秦·庄忌《哀时命》
务光自投于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
先秦·庄忌《哀时命》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两汉·东方朔《七谏》
塊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两汉·东方朔《七谏》
尧舜圣而慈仁兮,後世称而弗忘
两汉·东方朔《七谏》
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两汉·东方朔《七谏》
怨世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两汉·东方朔《七谏》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
两汉·东方朔《七谏》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两汉·东方朔《七谏》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两汉·东方朔《七谏》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两汉·东方朔《七谏》
怨思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
两汉·东方朔《七谏》
内怀情之洁白兮,遭乱世而离尤
两汉·东方朔《七谏》
恶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浊而不知
两汉·东方朔《七谏》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
两汉·东方朔《七谏》
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两汉·东方朔《七谏》
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
两汉·东方朔《七谏》
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讬
两汉·东方朔《七谏》
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自讬
两汉·东方朔《七谏》
不及君而骋说兮,世孰可为明之
两汉·东方朔《七谏》
通路天门兮墬户,孰由兮贤者
两汉·王褒《九怀》
昭世世溷兮冥昏,违君兮归真
两汉·王褒《九怀》
陶壅览杳杳兮世惟,余惆怅兮何归
两汉·王褒《九怀》
还顾世俗兮,坏败罔罗
两汉·王褒《九怀》
疾世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女
两汉·王逸《九思》
悯上哀世兮睩睩,諓諓兮嗌喔
两汉·王逸《九思》
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两汉·王逸《九思》
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
两汉·刘向《九叹》
离世灵怀其不吾知兮,灵怀其不吾闻
两汉·刘向《九叹》
时溷浊犹未清兮,世殽乱犹未察
两汉·刘向《九叹》
惜贤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
两汉·刘向《九叹》
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
两汉·刘向《九叹》
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
两汉·刘向《九叹》
惜今世其何殊兮,远近思而不同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里仁第四》
子曰:“贤哉回也!壹箪食,壹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为命,脾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长沮桀溺藕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微子第十八》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壹言以为知,壹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壹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唐代·元结《贼退示官吏》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唐代·李商隐《贾生》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唐代·韦庄《金陵图》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唐代·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代·钱起《送僧归日本》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唐代·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唐代·秦韬玉《贫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唐代·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唐代·元结《贼退示官吏》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唐代·杜甫《赠卫八处士》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唐代·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销愁 一作 消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唐代·李商隐《韩碑》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唐代·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唐代·杜甫《古柏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唐代·韩愈《石鼓歌》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唐代·王维《老将行》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唐代·王维《桃源行》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唐代·李白《将进酒》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三》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九节》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见贤焉,然后用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
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
礼义由贤者出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
‘吾子与子路孰贤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九节》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二节》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是在世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十节》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七节》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七节》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七节》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
汤执中,立贤无方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天与贤,则与贤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九节》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六节》
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六节》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
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
是以论其世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节》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八节》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太甲贤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三节》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六节》
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六节》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节》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
奋乎百世之上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春秋·曾子《第四章》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春秋·子思《第四章》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春秋·佚名《下武》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春秋·佚名《闵予小子》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千里盘盘平世界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不知人世多离别
宋代·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典故出处】《岳阳楼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洛神赋》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前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典故出处】《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典故出处】《别赋》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神女赋》
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
先秦·宋玉《神女赋》
【典故出处】《墨池记》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宋代·曾巩《墨池记》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宋代·曾巩《墨池记》
【典故出处】《书幽芳亭记》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典故出处】《归田赋》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两汉·张衡《归田赋》
【典故出处】《鵩鸟赋》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两汉·贾谊《鵩鸟赋》
【典故出处】《吊屈原赋》
屈原,楚贤臣也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三都赋》
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而子大夫之贤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
魏晋·左思《三都赋》
虽则衰世,而盛德形於管弦;虽逾千祀,而怀旧蕴於遐年
魏晋·左思《三都赋》
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
魏晋·左思《三都赋》
瑰材巨世,参差
魏晋·左思《三都赋》
仪形宇宙,历像贤圣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与冈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
魏晋·左思《三都赋》
邑屋相望,而隔逾奕世
魏晋·左思《三都赋》
同赈大内,控引世资,賨幏积墆,琛币充牣
魏晋·左思《三都赋》
继绝世,脩废职
魏晋·左思《三都赋》
优贤著於扬历,匪孽形於亲戚
魏晋·左思《三都赋》
则魏绛之贤有令闻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与先世而常然,虽信险而剿绝
魏晋·左思《三都赋》
庶觌蔀家与剥庐,非苏世而居正
魏晋·左思《三都赋》
”亮曰:“日不双丽,世不两帝
魏晋·左思《三都赋》
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济阳九
魏晋·左思《三都赋》
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
魏晋·左思《三都赋》
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中夏比焉,毕世而罕见,丹青图其珍玮,贵其宝利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庸可共世而论巨细,同年而议丰确乎
魏晋·左思《三都赋》
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
魏晋·左思《三都赋》
锐气剽于中叶,蹻容世于乐府
魏晋·左思《三都赋》
焉独三川,为世朝市
魏晋·左思《三都赋》
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芜城赋》
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濬洫,图修世以休命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
【典故出处】《七发》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高唐赋》
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先秦·宋玉《高唐赋》
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
先秦·宋玉《高唐赋》
【典故出处】《刺世疾邪赋》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典故出处】《逐贫赋》
爰及季世,纵其昏惑
两汉·扬雄《逐贫赋》
【典故出处】《送穷文》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幽通赋》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
两汉·班固《幽通赋》
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陨身乎世祸
两汉·班固《幽通赋》
道修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两汉·班固《幽通赋》
要没世而不朽兮,乃先民之所程
两汉·班固《幽通赋》
复心弘道,惟圣贤兮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北征赋》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
两汉·班彪《北征赋》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
两汉·班彪《北征赋》
【典故出处】《东征赋》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
两汉·班昭《东征赋》
【典故出处】《过云木冰记》
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典故出处】《鹦鹉赋》
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
两汉·祢衡《鹦鹉赋》
【典故出处】《述行赋》
登长坂以淩高兮,陟葱山之荛陉;建抚体以立洪高兮,经万世而不倾
两汉·蔡邕《述行赋》
无亮采以匡世兮,亦何为乎此畿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封燕然山铭》
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两汉·班固《封燕然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