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先秦·屈原《天问》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先秦·屈原《九章》
罽蕠兮青葱,槁本兮萎落
两汉·王逸《九思》
孽臣之号咷兮,本朝芜而不治
两汉·刘向《九叹》
菀蘼芜与菌若兮,渐藁本于洿渎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唐代·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
唐代·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唐代·李商隐《韩碑》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唐代·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唐代·韩愈《石鼓歌》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代·高适《燕歌行》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代·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宋代·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宋代·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浪卷涛翻一叶浮
宋代·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
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
宋代·洪皓《江梅引·忆江梅》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宋代·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秋声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典故出处】《三都赋》
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
魏晋·左思《三都赋》
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丹藕凌波而的皪,绿芰泛涛而浸潭
魏晋·左思《三都赋》
末上林之隤墙,本前脩以作系
魏晋·左思《三都赋》
控清引浊,混涛并濑
魏晋·左思《三都赋》
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魏晋·左思《三都赋》
直冲涛而上濑,常沛沛以悠悠
魏晋·左思《三都赋》
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
魏晋·左思《三都赋》
跃涛戏濑,中流相忘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小园赋》
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典故出处】《七发》
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两汉·枚乘《七发》
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两汉·枚乘《七发》
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两汉·枚乘《七发》
”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
两汉·枚乘《七发》
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幽通赋》
嬴取威于伯仪兮,姜本支乎三趾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述行赋》
稔涛塗之愎恶兮,陷夫人以大名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盖亦反其本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
事亲,事之本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九节》
守身,守之本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九节》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八节》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八节》
故者以利为本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五节》
此之谓失其本心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节》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一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春秋·曾子《第一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春秋·曾子《第一章》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春秋·曾子《第一章》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春秋·曾子《第五章》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春秋·曾子《第五章》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春秋·子思《第一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春秋·子思《第一章》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春秋·子思《第一章》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春秋·子思《第五章》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春秋·子思《第五章》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