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春秋·佚名《竹竿》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春秋·佚名《閟宫》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先秦·屈原《天问》
玄鸟致贻,女何喜
先秦·屈原《天问》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先秦·屈原《离骚》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先秦·屈原《九章》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先秦·屈原《九章》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先秦·屈原《九章》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先秦·屈原《大招》
思尧舜兮袭兴,幸咎繇兮获谋
两汉·王褒《九怀》
四佞放兮後得禹,圣舜摄兮昭尧绪,孰能若兮原为辅
两汉·王褒《九怀》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血。禹,吾无间然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西周·姬昌《需卦》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西周·姬昌《解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唐代·马戴《灞上秋居》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唐代·李商隐《韩碑》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唐代·韩愈《石鼓歌》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风赋》
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墨池记》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代·曾巩《墨池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览大易与春秋,判殊隐而一致
魏晋·左思《三都赋》
果布辐凑而常然,致远流离与珂
魏晋·左思《三都赋》
虽带甲一朝,而元功远致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洞箫赋》
锼镂里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刺世疾邪赋》
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典故出处】《逐贫赋》
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
两汉·扬雄《逐贫赋》
【典故出处】《幽通赋》
三仁殊于一致兮,夷惠舛而齐声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鹦鹉赋》
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
两汉·祢衡《鹦鹉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二节》
”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致为臣而归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节》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节》
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节》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四节》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四节》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节》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三节》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春秋·曾子《第一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曾子《第六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春秋·子思《第一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子思《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