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识
简单释义:
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識)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識)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详细解释:识 shi 部首 讠 部首笔画 02 总笔画 07识1
(1)
譺
shí
(2)
(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3)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5)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7)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陈寿《三国志》
(8)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9)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识
(1)
譺
shí
(2)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4)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5)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6)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颜延年《五君咏》
(7)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8)
姓
识
(1)
譺
shí
(2)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另见zhì
识别
shíbié
[distinguish] 辨认;辨别;区分,分辨
识别真假
识才
shícái
[know the talent] 识别,发掘有才能的人
识才善教
识才尊贤
shícái-zūnxián
[know and respect the talent]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识度
shídù
[knowledge and magnanimity] 见识、器度
愚笨无识度
识多才广
shíduō-cáiguǎng
[knowledgable and versatile]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识货
shíhuò
[know what"s what;be able to tell good from bad;know all about the goods]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他是外行,不识货
识荆
shíjīng
[have the honor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 敬辞。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今指初次见面或结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长史韩朝宗)’。--李白《与韩荆州书》
避地曾来银岭居,识荆已是二年余。--元·鲁直《次程仲京韵》
识巨晚
shíjīng-hènwǎn
[regret to have made your acquaintance so late]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识力
shílì
[discernment] 识别事物的能力
识量
shíliàng
[narrow-minded] 识度
识量狭小
识破
shípò
[penetrate;see through;recognize] 看穿;看破
识破他的伪装,并揭发他的真面目
识趣
shíqù
[know how to behave in a delicate situation] 会看场合,不惹人讨厌
你别不识趣
霍逦在去年就同面前这小伙子交过手,很知道他身上那股子倔劲,便识趣地不再多说。--张抗抗《分界线》
识时达务
shíshí-dáwù
[understanding] 达通晓。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物的变化
识时通变
shíshí-tōngbiàn
[comprehending and adaptable] 能认清时势,通达应变
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shíwùzhě wéi jùnjié
[whosoever understands the times is a great man] 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才是杰出的人物。多用于规劝或告诫
识途老马
shítú-lǎomǎ
[an old horse which knows the way] 比喻熟悉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识文断字
shíwén-duànzì
[literate;be able to read] [口]∶能识字读书,指有文化
他现在识文断字,比我办事还精明呢!--《龙须沟》
识相
shíxiàng
[be sensible] 知趣
你还是识相点,赶快走吧
识羞
shíxiū
[be shame-sensitive]有羞耻心;自觉羞耻
真不识羞
识字
shízì
[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识2
(1)
譺
zhì
(2)
旗帜◇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3)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4)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5)
又如标识(标志)
识
(1)
譺
zhì
(2)
加上标记◇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3)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4)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5)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另见shí
识1
(譺)
shí ㄕˊ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郑码sjo,u8bc6,gbkcab6
笔画数7,部首讠,笔顺编号4525134
识2
(譺)
zhì ㄓ╝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郑码sjo,u8bc6,gbkcab6
笔画数7,部首讠,笔顺编号4525134
展开阅读
识的动态笔画笔顺:
【汉字释义】衣
简单释义:
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
详细解释:衣 yi 部首 衣 部首笔画 06 总笔画 06衣
clothes; clothing; coating; covering;
衣1
yī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upper garment;jacket]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上衣下裳而言 [clothing;clothes;garment]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covering]。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afterbirth]。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coating]。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membrane]。如花生衣
另见yì
衣包
yībāo
[clothing bag used for travel] 旧时祭奠时烧给死者的用纸做的衣服和装着纸钱的纸袋
衣胞
yībāo
[plucenta] 在分娩胎儿之后,由子宫排出的胎盘和胎膜
衣钵
yībō
[legacy; buddhist monk"s mantle and alms bowl which he hands down to his favourite disciple]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衣橱
yīchú
[wardrobe;chest-drawer;bureau]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橱柜或壁橱
衣带诏
yīdàizhào
[secret imperial edict hidden in the clothing pocket] 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献帝时,曹操擅权,将篡夺帝位,献帝将秘密诏书缝在衣带里,托国舅董承带出宫外,这就是衣带诏”的由来
遂赐衣带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衣兜,衣兜儿
yīdōu,yīdōur
(1)
[lap]∶口袋,衣服上的袋子
(2)
[pocket]∶衣服上的口袋。也叫衣袋”
衣蛾
yī é
[casemaking clothes moth]几种小黄色或浅黄衣蛾,它的幼虫吃有机物质(如毛织品、毛皮或皮革)
衣分
yīfēn
[ginning outturn;gin turnout] 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是评定棉花品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衣服
yīfu
[garment;clothing;clothes] 衣裳服饰。今泛指身上穿的各种衣裳服装
衣钩
yīgōu
[clothes hook] 金属或其他坚韧材料做成或弯成的曲线形或弯角,用以钩住衣服
衣冠
yīguān
(1)
[clothes and hat]∶衣服和礼帽
(2)
[dress]∶服饰
衣冠不整
(3)
[gentle]∶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衣冠楚楚
yīguān-chǔchǔ
[be spruce in one"s dress;put on the ritz;in business suit] 服装整齐漂亮
那送客的只穿了一件斗纹布灰布袍子,并没穿马褂,那客人倒是衣冠楚楚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衣冠禽兽
yīguān-qínshòu
[brute in human satire;monster in human form] 穿衣戴帽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卑劣的人
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清·李汝珍《镜花缘》
衣冠冢
yīguānzhǒng
[tomb containing personal effects of the deceased] 没有尸骨,只埋着死者的衣冠的坟墓
衣柜
yīguì
(1)
[robe]∶存放衣服用的立式柜
(2)
[wardrobe; chest-drawer;bureau]∶存放或收藏衣服的壁橱
衣架
yījià
[coat hanger;clothes-rack] 用以挂放衣服的架子
衣襟
yījīn
[one or two pieces waking up the front of a chinese jacket] 衣服当胸前的部分
衣裾
yījū
[the front and the back of a chinese robe or jacket] 衣服的前后襟
袅袅身轻约画图,轻风习习衣裾。--《梼杌闲评--明珠缘》
衣料
yīliào
(1)
[dress fabrics;materials for clothes]∶适宜做衣服的成品纺织品;尤指毛料或精纺毛织物
(2)
[pattern]∶够做一件衣服(如一女裙)的一段纺织品的长度
衣领
yīlǐng
[collar] 连在衣服上或分开的带形物,它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用以装饰衣服的领口
衣履
yīlǚ
[clothes and shoes] 衣服和鞋,泛指衣着
衣履不整
衣帽间
yīmàojiān
(1)
[locker room]∶专设有存物柜的房间;尤指设有供运动员个人单独存放衣服和专用设备的柜橱并供更换运动服的房间
(2)
[cloakroom]∶供客人临时存放衣帽的房间
衣取蔽寒
yī qǔ bì hán
[select clothes to keep the cold out] 衣服只求抵御寒冷。取,选取,采用。蔽,遮往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衫
yīshān
[coat or clothing] 单衣;衣服
衣裳
yīshɑng
[clothing]衣服的通称
身上衣裳。--唐·白居易《卖炭翁》
与衣裳。--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泪满衣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振衣裳。--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衣食
yīshí
[food and clothing]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衣食父母
yīshí-fùmǔ
[those, on whom one"s livelihood depends ] 指供给衣食的人。也比喻仰赖以生活的人
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元曲选·窦娥冤》
衣食节制法
yīshí jiézhì fǎ
(1)
[sumptuary law] 衣食节制法,禁奢令,节俭令
(2)
在13到 15世纪中流行的限制衣服、食物和家具等费用的支出以防止个人生活中奢侈浪费的法律
(3)
主要根据道德和宗教的标准为控制习俗而制订的法律,但承认国家警察权力管辖下的是合法的
衣食所安
yīshí-suǒ ān
[food and clothing to preserve one"s health]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衣食住行
yī-shí-zhù-xíng
[clothing, food,shelter and weans of travel] 穿衣,吃饭,住宿,行路。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衣饰
yīshì
[costumes] 衣着和装饰
她很朴实,从不在衣饰上用心思
衣物
yīwù
[clothing and other articles of daily use] 指衣服和器物
搜索衣物。--《广东军务记》
衣箱
yīxiāng
[trunk;suitcase] 盛衣服的箱子
衣着
yīzhuó
[clothing,headgear and fortwear] 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
男女衣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衣装
yīzhuāng
(1)
[clothing;headgear and footwear]
(2)
随身的衣服及行装
(3)
衣着,衣饰
贫亦罄衣装。--清·方苞《狱中杂记》
衣1
yī ㄧˉ
(1)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án)乡。
(2)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3)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4)
姓。
郑码srh,u8863,gbkd2c2
笔画数6,部首衣,笔顺编号413534
展开阅读
衣的动态笔画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