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唐代·杜甫《丽人行》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唐代·张祜《集灵台·其一》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代·王维《酬张少府》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唐代·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唐代·张九龄《幽人归独卧》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唐代·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唐代·韩愈《石鼓歌》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唐代·王维《洛阳女儿行》
【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春秋·佚名《信南山》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先秦·屈原《卜居》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先秦·屈原《远游》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先秦·屈原《天问》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先秦·屈原《离骚》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先秦·屈原《九章》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先秦·屈原《九章》
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先秦·屈原《招魂》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先秦·屈原《大招》
摡尘垢之枉攘兮,除秽累而反真
先秦·庄忌《哀时命》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两汉·东方朔《七谏》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两汉·东方朔《七谏》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两汉·东方朔《七谏》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
两汉·东方朔《七谏》
昭世世溷兮冥昏,违君兮归真
两汉·王褒《九怀》
道莫贵兮归真,羡余术兮可夷
两汉·王褒《九怀》
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两汉·王逸《九思》
后听虚而黜实兮,不吾理而顺情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宋代·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宋代·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殷勤理旧狂
宋代·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宋代·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
铅华消尽见天真
宋代·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宋代·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明朝真是潇湘客
宋代·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
寿阳空理愁鸾
宋代·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临行愁见理征衣
宋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歌里真情恨别离
宋代·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宋代·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典故出处】《别赋》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沧浪亭记》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典故出处】《鵩鸟赋》
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
两汉·贾谊《鵩鸟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三都赋》
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魏晋·左思《三都赋》
肴醳顺时,腠理则治
魏晋·左思《三都赋》
奉常之号,大理之名
魏晋·左思《三都赋》
备法驾,理秋御
魏晋·左思《三都赋》
德连木理,仁挺芝草
魏晋·左思《三都赋》
列真非一,往往出焉
魏晋·左思《三都赋》
天经地纬,理有大归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增冈重阻,列真之宇
魏晋·左思《三都赋》
倜傥之极异,誳诡之殊事,藏理於终古,而未寤於前觉也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一经神怪,一纬人理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景春佐酒,杜连理音
两汉·枚乘《七发》
此真太子之所喜也,能强起耳游乎
两汉·枚乘《七发》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濯、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锼镂里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
两汉·王褒《洞箫赋》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刺世疾邪赋》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典故出处】《送穷文》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游灵岩记》
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
明代·高启《游灵岩记》
【典故出处】《幽通赋》
妣聆呱而劾石兮,许相理而鞫条
两汉·班固《幽通赋》
操末技犹必然兮,矧耽躬于道真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游虞山记》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谓理也,义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曾子《第六章》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春秋·曾子《第六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子思《第六章》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春秋·子思《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