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公冶长第五》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壹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公冶长第五》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微子第十八》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微子第十八》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壹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典故出处】《刺世疾邪赋》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典故出处】《岳阳楼记》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秋声赋》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典故出处】《洛神赋》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魏晋·曹植《洛神赋》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魏晋·曹植《洛神赋》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典故出处】《滕王阁序》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典故出处】《别赋》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
南北朝·江淹《别赋》
【典故出处】《神女赋》
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
先秦·宋玉《神女赋》
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
先秦·宋玉《神女赋》
【典故出处】《风赋》
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
先秦·宋玉《风赋》
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登楼赋》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两汉·王粲《登楼赋》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两汉·王粲《登楼赋》
【典故出处】《归田赋》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两汉·张衡《归田赋》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两汉·张衡《归田赋》
【典故出处】《月赋》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
南北朝·谢庄《月赋》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南北朝·谢庄《月赋》
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
南北朝·谢庄《月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虎丘记》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明代·袁宏道《虎丘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魏晋·左思《三都赋》
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
魏晋·左思《三都赋》
建社稷,作清庙
魏晋·左思《三都赋》
左则中朝有赩,听政作寝
魏晋·左思《三都赋》
增构瓘瓘,清尘彯彯
魏晋·左思《三都赋》
凭太清以混成,越埃壒而资始
魏晋·左思《三都赋》
表清籞,勒虞箴
魏晋·左思《三都赋》
干戚羽旄之饰好,清讴微吟之要妙
魏晋·左思《三都赋》
雍丘之粱,清流之稻
魏晋·左思《三都赋》
绵纩房子,缣裛清河
魏晋·左思《三都赋》
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
魏晋·左思《三都赋》
曰:“仆党清狂,怵迫闽濮
魏晋·左思《三都赋》
控清引浊,混涛并濑
魏晋·左思《三都赋》
玄荫眈眈,清流亹亹
魏晋·左思《三都赋》
峭格周施,罿罻普张
魏晋·左思《三都赋》
猩猩啼而就禽,笑而被格
魏晋·左思《三都赋》
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於太清
魏晋·左思《三都赋》
云飞水宿,哢吭清渠
魏晋·左思《三都赋》
觞以清醥,鲜以紫鳞
魏晋·左思《三都赋》
酌清酤,割芳鲜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雪赋》
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南北朝·谢惠连《雪赋》
【典故出处】《芜城赋》
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橹之勤,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
【典故出处】《小园赋》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典故出处】《随园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
清代·袁枚《随园记》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
清代·袁枚《随园记》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清代·袁枚《随园记》
【典故出处】《七发》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两汉·枚乘《七发》
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嬿服而御
两汉·枚乘《七发》
掩青蘋,游清风
两汉·枚乘《七发》
发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
两汉·王褒《洞箫赋》
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高唐赋》
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
先秦·宋玉《高唐赋》
【典故出处】《游灵岩记》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
明代·高启《游灵岩记》
【典故出处】《剑阁铭》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魏晋·张载《剑阁铭》
【典故出处】《述行赋》
乘舫州而湍流兮,浮清波以横厉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封燕然山铭》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
两汉·班固《封燕然山铭》
【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春秋·佚名《野有蔓草》
溱与洧,浏其清矣。
春秋·佚名《溱洧》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春秋·佚名《猗嗟》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春秋·佚名《猗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春秋·佚名《伐檀》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春秋·佚名《凫鹥》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春秋·佚名《皇矣》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春秋·佚名《烈祖》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先秦·屈原《卜居》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先秦·屈原《卜居》
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先秦·屈原《远游》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先秦·屈原《远游》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先秦·屈原《远游》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先秦·屈原《远游》
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
先秦·屈原《远游》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先秦·屈原《远游》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先秦·None《渔父》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先秦·None《渔父》
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
先秦·屈原《九歌》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先秦·宋玉《九辩》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先秦·屈原《离骚》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先秦·屈原《离骚》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先秦·屈原《九章》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先秦·屈原《九章》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先秦·屈原《招魂》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先秦·屈原《招魂》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先秦·屈原《大招》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先秦·屈原《大招》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两汉·贾谊《惜誓》
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先秦·庄忌《哀时命》
形体白而质素兮,中皎洁而淑清
先秦·庄忌《哀时命》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两汉·东方朔《七谏》
伤时惟昊天兮昭灵,阳气发兮清明
两汉·王逸《九思》
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婬
两汉·王逸《九思》
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两汉·王逸《九思》
相辅政兮成化,建烈业兮垂勋
两汉·王逸《九思》
时溷浊犹未清兮,世殽乱犹未察
两汉·刘向《九叹》
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
两汉·刘向《九叹》
俟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
两汉·刘向《九叹》
或沉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
两汉·刘向《九叹》
蒯聩登于清府兮,咎繇弃而在野
两汉·刘向《九叹》
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两汉·刘向《九叹》
升虚凌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代·张旭《桃花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唐代·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代·李白《赠孟浩然》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代·李商隐《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代·杜甫《月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唐代·张乔《书边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唐代·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唐代·刘昚虚《阙题》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唐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唐代·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代·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唐代·杜甫《野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代·杜甫《登高》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唐代·秦韬玉《贫女》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唐代·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唐代·王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唐代·王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唐代·杜甫《佳人》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唐代·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唐代·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唐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 秋登万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 秋登万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唐代·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唐代·韦应物《东郊》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唐代·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唐代·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唐代·张九龄《幽人归独卧》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唐代·李商隐《韩碑》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唐代·李商隐《韩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唐代·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唐代·柳宗元《渔翁》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代·韩愈《山石》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唐代·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代·王昌龄《长信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宋代·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近清明
宋代·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宋代·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
宋代·黄升《南乡子·冬夜》
起看清冰满玉瓶
宋代·黄升《南乡子·冬夜》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宋代·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渐困倚、孤眠清熟
宋代·苏轼《贺新郎·夏景》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宋代·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宋代·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但把清尊断送秋
宋代·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舞裙歌板尽清欢
宋代·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啼红正恨清明雨
宋代·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宋代·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旧曲凄清
宋代·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宋代·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枝上露,溅清泪
宋代·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离魂难倩招清此,梦缟衣、解佩溪边
宋代·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
宋代·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
宋代·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宋代·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宋代·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此时人独清
宋代·赵溍《吴山青·金璞明》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节》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节》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六节》
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七节》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八节》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三节》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节》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六节》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三节》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致知在格物
春秋·曾子《第一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春秋·曾子《第一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曾子《第六章》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春秋·曾子《第六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致知在格物
春秋·子思《第一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春秋·子思《第一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春秋·子思《第六章》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春秋·子思《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