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先秦·屈原《卜居》
质销铄以汋约兮,神要眇以淫放
先秦·屈原《远游》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先秦·屈原《天问》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先秦·屈原《天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先秦·None《渔父》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先秦·None《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先秦·None《渔父》
原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先秦·宋玉《九辩》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先秦·屈原《九章》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先秦·屈原《九章》
初放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两汉·东方朔《七谏》
四佞放兮後得禹,圣舜摄兮昭尧绪,孰能若兮原为辅
两汉·王褒《九怀》
且从容兮自慰,玩琴书兮游戏
两汉·王逸《九思》
玄蝯失于潜林兮,独偏弃而远放
两汉·刘向《九叹》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两汉·刘向《九叹》
三苗之徒以放逐兮,伊皋之伦以充庐
两汉·刘向《九叹》
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里仁第四》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罕第九》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微子第十八》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唐代·李商隐《隋宫 / 隋堤》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唐代·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乡书何处达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唐代·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代·杜甫《春望》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唐代·杜牧《旅宿》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唐代·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唐代·韦庄《章台夜思》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唐代·刘昚虚《阙题》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唐代·王维《酬郭给事》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唐代·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唐代·李商隐《筹笔驿》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唐代·杜甫《阁夜》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代·杜甫《宿府》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唐代·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唐代·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唐代·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唐代·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且放白鹿青崖间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唐代·李商隐《韩碑》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唐代·李商隐《韩碑》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唐代·李商隐《韩碑》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唐代·李颀《送陈章甫》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唐代·韩愈《石鼓歌》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唐代·王维《老将行》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唐代·李白《长干行·其一》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唐代·高适《燕歌行》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唐代·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宋代·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宋代·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宋代·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宋代·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代·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宋代·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人生莫放酒杯干
宋代·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宋代·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宋代·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醉后几行书字小
宋代·王安石《谒金门·春又老》
别来不寄一行书
宋代·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入书楼
宋代·万俟咏《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别后书难得
宋代·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
雁足无书古塞幽
宋代·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一行书也无
宋代·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也无书寄伊
宋代·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须信前书言犹未
宋代·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典故出处】《滕王阁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典故出处】《墨池记》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宋代·曾巩《墨池记》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代·曾巩《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宋代·曾巩《墨池记》
【典故出处】《思旧赋》
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
魏晋·向秀《思旧赋》
【典故出处】《书幽芳亭记》
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
宋代·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典故出处】《归田赋》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两汉·张衡《归田赋》
【典故出处】《鵩鸟赋》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两汉·贾谊《鵩鸟赋》
【典故出处】《吊屈原赋》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三都赋》
且夫任土作贡,虞书所著;辩物居方,周易所慎
魏晋·左思《三都赋》
翩翩黄鸟,衔书来讯人谋所尊,鬼谋所秩
魏晋·左思《三都赋》
或名奇而见称,或实异而可书
魏晋·左思《三都赋》
弋磻放,稽鹪明?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李夫人赋》
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
两汉·刘彻《李夫人赋》
【典故出处】《小园赋》
琴号珠柱,书名玉杯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门有通德,家承赐书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典故出处】《随园记》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
清代·袁枚《随园记》
【典故出处】《送穷文》
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蚊对》
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
明代·方孝孺《蚊对》
【典故出处】《游虞山记》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典故出处】《东征赋》
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两汉·班昭《东征赋》
【典故出处】《过云木冰记》
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节》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八节》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一节》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一节》
有放心,而不知求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一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一节》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七节》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