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邓姓宝宝名字大全 > 邓民声名字打分84分
邓民声名字综合得分:84
84
所有典故: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春秋·佚名《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春秋·佚名《鸡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春秋·佚名《伐木》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春秋·佚名《庭燎》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春秋·佚名《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春秋·佚名《鹤鸣》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春秋·佚名《正月》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春秋·佚名《节南山》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春秋·佚名《十月之交》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春秋·佚名《小弁》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春秋·佚名《都人士》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春秋·佚名《绵》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春秋·佚名《灵台》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春秋·佚名《文王有声》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春秋·佚名《生民》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春秋·佚名《皇矣》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春秋·佚名《假乐》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春秋·佚名《泂酌》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春秋·佚名《荡》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春秋·佚名《板》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春秋·佚名《桑柔》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春秋·佚名《烝民》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春秋·佚名《瞻卬》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春秋·佚名《召旻》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春秋·佚名《思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々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春秋·佚名《有瞽》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春秋·佚名《泮水》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春秋·佚名《閟宫》
所有典故: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先秦·屈原《远游》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先秦·屈原《天问》
鼓刀扬声,后何喜
先秦·屈原《天问》
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曦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先秦·屈原《九歌》
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縆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先秦·屈原《九歌》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先秦·宋玉《九辩》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先秦·屈原《离骚》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先秦·屈原《离骚》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先秦·屈原《离骚》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先秦·屈原《离骚》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先秦·屈原《九章》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先秦·屈原《九章》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先秦·屈原《九章》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先秦·屈原《大招》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先秦·屈原《大招》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先秦·屈原《大招》
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先秦·庄忌《哀时命》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
两汉·东方朔《七谏》
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也
两汉·东方朔《七谏》
行吟累欷声喟喟兮,怀忧含戚何侘傺兮
两汉·刘向《九叹》
叹曰:倘佯垆阪沼水深兮,容与汉渚涕淫淫兮,锺牙已死谁为声兮
两汉·刘向《九叹》
所有典故: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公冶长第五》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壹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颜渊第十二》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壹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微子第十八》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壹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尧曰第二十》
所有典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代·孟浩然《春晓》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唐代·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唐代·白居易《后宫词》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唐代·李商隐《瑶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代·温庭筠《瑶瑟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代·刘方平《月夜 / 夜月》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代·王维《过香积寺》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唐代·李商隐《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代·杜荀鹤《春宫怨》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唐代·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唐代·钱起《送僧归日本》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唐代·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唐代·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唐代·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唐代·杜甫《阁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唐代·杜甫《阁夜》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唐代·杜甫《宿府》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唐代·卢纶《晚次鄂州》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唐代·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唐代·韩翃《同题仙游观》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唐代·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唐代·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唐代·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寻声暗问弹者谁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琵琶声停欲语迟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唐代·李商隐《韩碑》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唐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唐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唐代·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唐代·李颀《琴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代·李颀《古意》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唐代·柳宗元《渔翁》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唐代·韩愈《山石》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唐代·王昌龄《长信怨》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二》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唐代·李白《长干行·其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唐代·杜甫《兵车行》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唐代·杜甫《兵车行》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唐代·杜甫《哀江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唐代·高适《燕歌行》
所有典故: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角声寒,夜阑珊
宋代·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数声鶗鴂
宋代·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宋代·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夜寂静,寒声碎
宋代·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万籁寂无声
宋代·黄升《南乡子·冬夜》
一声声
宋代·万俟咏《长相思·雨》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宋代·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花影乱,莺声碎
宋代·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宋代·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宋代·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画鼓声中昏又晓
宋代·晏殊《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宋代·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宋代·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宋代·寇准《踏莎行·春暮》
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宋代·None《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宋代·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宋代·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鸣鞘声里绣旗红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宋代·王清惠《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
宋代·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断鸿声远长天暮
宋代·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辘辘车声如水去
宋代·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宋代·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
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宋代·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
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宋代·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宋代·吴文英《望江南·三月暮》
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宋代·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宋代·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宋代·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宋代·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
雨外蛩声早
宋代·吴文英《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宋代·孔夷《南浦·旅怀》
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宋代·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千声万字情何限
宋代·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一声长笛月中吹
宋代·吴文英《醉桃源·赠卢长笛》
昨夜波声
宋代·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南北朝·江淹《别赋》
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
先秦·宋玉《神女赋》
耾耾雷声,回穴错迕
先秦·宋玉《风赋》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魏晋·向秀《思旧赋》
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明代·袁宏道《虎丘记》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明代·袁宏道《虎丘记》
馀粮栖亩而弗收,颂声载路而洋溢
魏晋·左思《三都赋》
故令斯民睹泰阶之平,可比屋而为一
魏晋·左思《三都赋》
精若燿星,声若云霆
魏晋·左思《三都赋》
儇佻坌并,衔枚无声
魏晋·左思《三都赋》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
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虚中重听,恶闻人声,精神越渫,百病咸生
两汉·枚乘《七发》
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两汉·枚乘《七发》
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两汉·枚乘《七发》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
两汉·王褒《洞箫赋》
于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生不睹天地之体势,闇于白黑之貌形;愤伊郁而酷,愍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两汉·王褒《洞箫赋》
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
两汉·王褒《洞箫赋》
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撇涕抆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已
两汉·王褒《洞箫赋》
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
先秦·宋玉《高唐赋》
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
先秦·宋玉《高唐赋》
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
先秦·宋玉《高唐赋》
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先秦·宋玉《高唐赋》
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
先秦·宋玉《高唐赋》
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
先秦·宋玉《高唐赋》
宁计生民之命
两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敥嘎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
唐代·韩愈《送穷文》
飖颽风而蝉蜕兮,雄朔野以扬声
两汉·班固《幽通赋》
惟天地之无穷兮,鲜生民之晦在
两汉·班固《幽通赋》
三仁殊于一致兮,夷惠舛而齐声
两汉·班固《幽通赋》
要没世而不朽兮,乃先民之所程
两汉·班固《幽通赋》
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两汉·班固《幽通赋》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
明代·方孝孺《蚊对》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明代·方孝孺《蚊对》
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
两汉·班彪《北征赋》
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
两汉·班彪《北征赋》
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两汉·班昭《东征赋》
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两汉·班昭《东征赋》
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
两汉·祢衡《鹦鹉赋》
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
两汉·祢衡《鹦鹉赋》
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
两汉·蔡邕《述行赋》
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洷
两汉·蔡邕《述行赋》
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两汉·班固《封燕然山铭》
所有典故: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节》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节》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节》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曰:“民犹以为小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二节》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二节》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二节》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五节》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节》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节》
恶声至,必反之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有若曰:‘岂惟民哉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二节》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
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后稷教民稼穑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
膏泽不下于民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四节》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八节》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九节》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一节》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五节》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六节》
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何使非民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四节》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四节》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四节》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幽厉兴,则民好暴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九节》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九节》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三节》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节》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二节》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二节》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三节》
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三节》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三节》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九节》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又反之,民大悦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六节》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五节》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五节》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经正,则庶民兴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所有典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春秋·曾子《第一章》
”《康诰》曰:“作新民
春秋·曾子《第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春秋·曾子《第四章》
“有匪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春秋·曾子《第四章》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春秋·曾子《第五章》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春秋·曾子《第十章》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春秋·曾子《第十章》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春秋·曾子《第十章》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春秋·曾子《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所有典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春秋·子思《第一章》
”《康诰》曰:“作新民
春秋·子思《第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春秋·子思《第四章》
“有匪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春秋·子思《第四章》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春秋·子思《第五章》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春秋·子思《第十章》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春秋·子思《第十章》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春秋·子思《第十章》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春秋·子思《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