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春秋·佚名《卷耳》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春秋·佚名《淇奥》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春秋·佚名《著》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春秋·佚名《无羊》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先秦·屈原《远游》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先秦·屈原《大招》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两汉·东方朔《七谏》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两汉·东方朔《七谏》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两汉·王褒《九怀》
椒瑛兮湟汙,葈耳兮充房
两汉·王逸《九思》
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为政第二》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上九:何校灭耳,凶。
西周·姬昌《噬嗑卦》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西周·姬昌《困卦》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西周·姬昌《困卦》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西周·姬昌《鼎卦》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西周·姬昌《鼎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唐代·None《杂诗》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唐代·杜甫《别房太尉墓》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唐代·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唐代·李白《将进酒》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三》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宋代·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宋代·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宋代·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各自个、供憔悴
宋代·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宋代·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洛神赋》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
【典故出处】《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典故出处】《神女赋》
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
先秦·宋玉《神女赋》
【典故出处】《风赋》
”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先秦·宋玉《风赋》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沧浪亭记》
人固动物耳
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
【典故出处】《冷泉亭记》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唐代·白居易《冷泉亭记》
【典故出处】《吊屈原赋》
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两汉·贾谊《吊屈原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虎丘记》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明代·袁宏道《虎丘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髽首之豪,鐻耳之杰
魏晋·左思《三都赋》
世业之所日用,耳目之所闻觉
魏晋·左思《三都赋》
儋耳黑齿之酋,金邻象郡之渠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两汉·枚乘《七发》
’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
两汉·枚乘《七发》
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两汉·枚乘《七发》
涌觞并起,动心惊耳
两汉·枚乘《七发》
此真太子之所喜也,能强起耳游乎
两汉·枚乘《七发》
”太子曰:“仆甚愿从,直恐为诸大夫累耳
两汉·枚乘《七发》
揄弃恬怠,输写淟浊,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高唐赋》
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先秦·宋玉《高唐赋》
【典故出处】《幽通赋》
承灵训其虚徐兮,鎶盘桓而且俟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蚊对》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
明代·方孝孺《蚊对》
【典故出处】《述行赋》
是时梁翼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
两汉·蔡邕《述行赋》
实熊耳之泉液兮,总伊瀍与涧濑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节》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节》
亦不用于耕耳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徐子以告夷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徐子以告孟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徐子以告夷子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
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十节》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十节》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
尧舜与人同耳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惟耳亦然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节》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弗为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人病不求耳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九节》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