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春秋·佚名《匏有苦叶》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先秦·屈原《天问》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先秦·屈原《九歌》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先秦·宋玉《九辩》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先秦·屈原《九章》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先秦·屈原《大招》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唐代·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唐代·杜甫《客至》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宋代·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宋代·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宋代·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恼人风味阿谁知
宋代·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宋代·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求得浅欢风日好
宋代·晏殊《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宋代·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宋代·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
宋代·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
宋代·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凤城春浅
宋代·陈允平《清平乐·凤城春浅》
平沙浅草接天长
宋代·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芳追气邪,味蠲疠痟
魏晋·左思《三都赋》
蕡实时味,王公羞焉
魏晋·左思《三都赋》
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滋味杂陈,肴糅错该
两汉·枚乘《七发》
驰骋角逐,慕味争先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送穷文》
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幽通赋》
虞韶美而仪凤兮,孔忘味于千载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游虞山记》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曾子《第八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子思《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