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先秦·屈原《天问》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先秦·屈原《九章》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先秦·屈原《大招》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唐代·杜甫《客至》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宋代·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宋代·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恼人风味阿谁知
宋代·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宋代·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宋代·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
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
宋代·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典故出处】《三都赋》
芳追气邪,味蠲疠痟
魏晋·左思《三都赋》
蕡实时味,王公羞焉
魏晋·左思《三都赋》
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七发》
滋味杂陈,肴糅错该
两汉·枚乘《七发》
驰骋角逐,慕味争先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洞箫赋》
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两汉·王褒《洞箫赋》
【典故出处】《送穷文》
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唐代·韩愈《送穷文》
【典故出处】《幽通赋》
虞韶美而仪凤兮,孔忘味于千载
两汉·班固《幽通赋》
【典故出处】《游虞山记》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清代·沈德潜《游虞山记》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节》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曾子《第八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春秋·子思《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