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诗经》
所有典故: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春秋·佚名《椒聊》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春秋·佚名《吉日》
【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先秦·屈原《卜居》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先秦·屈原《天问》
蜂蛾微命,力何固
先秦·屈原《天问》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先秦·屈原《离骚》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先秦·屈原《离骚》
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猴猿
两汉·王逸《九思》
乘六蛟兮蜿蝉,遂驰骋兮升云
两汉·王逸《九思》
周流览于四海兮,志升降以高驰
两汉·刘向《九叹》
排帝宫与罗囿兮,升县圃以眩灭
两汉·刘向《九叹》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学而第壹》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八佾第三》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壹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里仁第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雍也第六》
子不语:怪、力、乱、神。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血。禹,吾无间然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泰伯第八》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壹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乡党第十》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先进第十壹》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季氏第十六》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阳货第十七》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壹言以为知,壹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张第十九》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西周·姬昌《同人卦》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西周·姬昌《升卦》
初六:允升,大吉。
西周·姬昌《升卦》
九三:升虚邑。
西周·姬昌《升卦》
六五:贞吉,升阶。
西周·姬昌《升卦》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西周·姬昌《升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唐代·杜甫《古柏行》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唐代·高适《燕歌行》
【典故出处】《宋词》
所有典故: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宋代·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典故出处】《秋声赋》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典故出处】《洛神赋》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魏晋·曹植《洛神赋》
【典故出处】《风赋》
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
先秦·宋玉《风赋》
【典故出处】《墨池记》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代·曾巩《墨池记》
【典故出处】《登楼赋》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两汉·王粲《登楼赋》
【典故出处】《答客难》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典故出处】《三都赋》
习步顿以升降,御春服而逍遥
魏晋·左思《三都赋》
桃笙象簟,韬於筒中;蕉葛升越,弱於罗纨
魏晋·左思《三都赋》
军马弭髦而仰秣,渊鱼竦鳞而上升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雪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
南北朝·谢惠连《雪赋》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南北朝·谢惠连《雪赋》
【典故出处】《芜城赋》
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
南北朝·鲍照《芜城赋》
【典故出处】《七发》
赖君之力,时时有之,然未至于是也
两汉·枚乘《七发》
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两汉·枚乘《七发》
发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
两汉·枚乘《七发》
【典故出处】《游灵岩记》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
明代·高启《游灵岩记》
【典故出处】《东征赋》
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
两汉·班昭《东征赋》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
两汉·班昭《东征赋》
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
两汉·班昭《东征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战国·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二节》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一节》
圣,譬则力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其中,非尔力也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一节》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二节》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春秋·曾子《第六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春秋·子思《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