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之
简单释义: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详细解释:之 zhi 部首 丿 部首笔画 01 总笔画 03之
go; leave; of; somebody; something; this;
之
zhī
(1)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之
zhī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
zhī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
zhī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
zhīhòu
(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
之
zhī ㄓ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郑码wa,u4e4b,gbkd6ae
笔画数3,部首丿丶,笔顺编号454
展开阅读
之的动态笔画笔顺:
【汉字释义】黔
简单释义:
黔〈形〉
(形声。从黑,今声。本义黑色) 同本义
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说文》
以为黔首则。--《礼记·祭义》
邑中之黔。--《左传·襄公十六年》
又如黔口(黑嘴巴);黔黑(深黑);黔丑(污黑丑陋)
黔 〈名〉
指百姓
贵州省的简称
姓
黔 〈动〉
晒黑,染黑,熏黑
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黔qián
⒈黑色~口。
⒉贵州的简称。
⒊
详细解释:黔 qian 部首 黑 部首笔画 12 总笔画 16黔
black;
黔
qián
〈形〉
(1)
(形声。从黑,今声。本义黑色) 同本义 [black]
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说文》
以为黔首则。--《礼记·祭义》
邑中之黔。--《左传·襄公十六年》
(2)
又如黔口(黑嘴巴);黔黑(深黑);黔丑(污黑丑陋)
黔
qián
〈名〉
(1)
指百姓 [common people]。如黔庶(百姓,平民);黔细(黔首和细民的别称);黔落(百姓所居的村落);黔愚(无知的百姓);黔民(平民百姓)
(2)
贵州省的简称 [short name for guizhou (kweichow)]。如黔江(即乌江)
(3)
姓
黔
qián
〈动〉
(1)
晒黑,染黑,熏黑 [blacken]
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或黔其庐。--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黔突(本指烟囱熏黑,也用以称烟囱);黔突暖席(烟囱变黑,坐席变为温暖)
(3)
通黥”。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 [tattoo]。如黔劓(在脸上刺刻涂墨和割鼻)
黔剧
qiánjù
[guizhou opera] 贵州地方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原来叫文琴戏”
黔黎
qiánlí
[common people] 百姓
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潘岳《西征赋》
黔驴技穷
qiánlǘ-jìqióng
[a person who has exposed his limited ability] 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也说黔驴之技”
黔驴之技
qiánlǘzhījì
[clumsy tricks]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虽长蛇之势若粗雄,而黔驴之技已尽展。--宋·李曾伯《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
黔首
qiánshǒu
[the common people] 指平民;百姓
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上》
黔
qián ㄑㄧㄢˊ
(1)
黑色~首。
(2)
中国贵州省的别称~剧(贵州地方戏曲剧种)。~驴技穷。
郑码lksx,u9ed4,gbkc7ad
笔画数16,部首黑,笔顺编号2543121144443445
展开阅读
黔的动态笔画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