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楚辞》
所有典故:
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
先秦·屈原《远游》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先秦·屈原《九章》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先秦·屈原《招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两汉·贾谊《惜誓》
【典故出处】《论语》
所有典故: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述而第七》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路第十三》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宪问第十四》
【典故出处】《周易》
所有典故: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西周·姬昌《需卦》
六五:贞疾,恒不死。
西周·姬昌《豫卦》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西周·姬昌《恒卦》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西周·姬昌《恒卦》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西周·姬昌《恒卦》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西周·姬昌《恒卦》
上六:振恒,凶。
西周·姬昌《恒卦》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西周·姬昌《益卦》
【典故出处】《唐诗》
所有典故: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唐代·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唐代·元结《贼退示官吏》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唐代·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唐代·王维《桃源行》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代·王维《桃源行》
【典故出处】《永州八记》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
【典故出处】《三都赋》
墱流十二,同源异口
魏晋·左思《三都赋》
观所恒,通其变
魏晋·左思《三都赋》
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魏晋·左思《三都赋》
穷岫泄云,日月恒翳
魏晋·左思《三都赋》
【典故出处】《小园赋》
虽有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
南北朝·庾信《小园赋》
【典故出处】《过云木冰记》
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清代·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典故出处】《述行赋》
通渠源于京城兮,引职贡乎荒裔
两汉·蔡邕《述行赋》
【典故出处】《孟子》
所有典故: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战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战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战国·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三节》
人恒过,然后能改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战国·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八节》
【典故出处】《大学》
所有典故: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春秋·曾子《第十一章》
【典故出处】《中庸》
所有典故: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春秋·子思《第十一章》